重点实验室庄仲滨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《Nature Catalysis》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

发布时间:2023-12-12

近日,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庄仲滨教授,化学学院孙晓明教授、田书博副教授,以独家通讯单位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atalysis上发表了题为“Co(CN)3 catalysts with well-defined coordination structure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”的最新研究成果。该成果基于Co(CN)3晶体的精确可控合成,一方面说明了Co(CN)3微晶在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巨大应用前景,另一方面还为M-N-C类催化剂的配位数-性能关系提供了实验上准确可行的参考系。

金属氮掺杂碳(M-N-C)催化剂是很有前途的燃料电池阴极铂族金属替代品。然而,其随机形成、不可预测的配位使其结构-性能研究变得复杂,并导致活性位点密度较低。本研究通过湿化学方法成功合成了具有明确暴露面的立方和八面体Co(CN)3微晶,并将其用作ORR催化剂。SCXRD和基于同步辐射的XAS共同描述了Co(CN)3的孤立位点性质,钴位点由三个碳和三个氮配位。它与传统的碳质 Co-N-C 材料具有基本相同的配位环境,但由于氰化物阴离子的尺寸较小,其位点密度远高于传统的碳质 Co-N-C 材料。以Co(CN)3-Cub为代表的五配位钴位点在4e-ORR中的反应活性高于其八面体对应位点。由于兼具高活性、稳定性和位点密度,Co(CN)3催化剂在AEMFC中表现出很高的性能,峰值功率密度达到1.67 W/cm2。DFT计算表明,更饱和的配位结构使d带中心负移更大,从而减弱了对*OH的吸附,提高了ORR活性。这项工作不仅说明了Co(CN)3微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前景,还为配位数-性能关系提供了参考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929-023-01047-7



版权所有:北京化工大学 本网站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资料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/发表

联系电话:010-64434936,E_mail:news@mail.buct.edu.cn  技术支持:北京化工大学信息中心